据悉,南京很多陵园设立网络纪念馆,帮市民创建生平传记,提供鲜花祭扫、云端缅怀等服务,用文明的方式,让爱和思念不断延续。
“祭祀在心不在形。”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何正标表示,随着人们观念意识的更新,鲜花祭扫、集体共祭、网络祭扫等新形式接受度越来越高,智慧殡葬也助推殡葬行业更加便民,在破除殡葬旧习、移风易俗方面正在发挥突出作用。
推行惠民殡葬,促进殡葬改革
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惠民和节地,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“保基本”。目前,全省各地都在推行绿色环保的生态葬式,比如,花坛葬、树葬、草坪葬,入土为安,融于自然;生态云葬、墙壁葬、室内葬,节地创新,利国利民;江葬、海葬,与江海同眠,让生命回归。
清明前夕,无锡举办多场集体生态安葬仪式。无锡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当地稳步推进的海葬、可降解骨灰盒葬等不保留骨灰的生态安葬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所接受。无锡还出台减免奖补办法,对采取生态葬的户籍居民,给予每例2000元奖补。目前,无锡已连续举办集体海葬15次,1174位逝者魂归大海。
从2019年起,南通对市区生态环保丧葬补助标准进行提标,每户补助3000元。据南通市公墓管理所负责人介绍,当地提供海葬、树葬、草坪葬、花坛葬四种生态葬方式,为此,南通市专门在生态故园开设生态葬区。
3月30日,500多位亲属参加的集体江祭,在南京八卦洲洲头举行。让思念化为一江春水,让生命回归自然,南京已有万余人选择逝后与江水同眠。还有一些居民参加社区共祭,通过诗朗诵、写思亲信等形式怀念故去亲人。南京市殡葬部门不断加大生态葬优惠力度,对生态葬者家属给予一次性奖励。
“当前,惠民殡葬是破解殡葬改革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。全省13个设区市、所有县(市、区)均出台激励政策,基本丧葬费财政承担,随着生态奖补、免费江祭等政策出台,江苏节地生态葬率逐年提升。”何正标表示,殡葬无小事,事死如事生。殡葬是一种精神产品,只有依靠政府主导,实现百姓理念认同,满足慎终追远的情结,才能让绿色殡葬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。
服务均等化,城乡公益性安放设施渐普及
乡村振兴进程中,农民纷纷住进整洁现代的集中居住区,长期困扰地方的私埋乱葬也迎来根治机遇。2022年,镇江市丹徒区贺家山安息堂完成提升改造,总投资150万元,新设存放格位2000个,可满足街道未来10—15年的逝者骨灰安放需求。改造后的安息堂宽敞明亮,祭祀大厅整洁肃穆。逝者安葬进安息堂,成为当地村民自觉,也从源头上杜绝豪华墓、天价丧葬费等现象的发生。
但存方寸地,留与子孙耕。江苏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,传统墓葬占地面积大,严重影响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耕作。公益性公墓虽然需要财政投入,却是花小钱办大事,造福子孙后代。去年,全省新建、扩建城乡公益性骨灰安放(葬)设施150个,共投入资金6.2亿元,新增墓穴9.3万穴、格位31.7万个。各地采取新建、扩建方式,绿化美化墓园环境,完善殡葬服务设施,提升了殡葬公共服务水平。
为确保今年的该项民生实事至微至显、善作善成,省民政厅在指导项目推进时,着眼于规模和公益属性:要能满足本服务区域15年内死亡人口的丧葬需求,设置花坛葬、草坪葬、树葬等生态葬区域;所有公益性公墓墓葬费都要按照非营利、兼顾群众承受能力的原则核定,并对低保等困难群众给予收费减免政策。
针对殡葬领域突出问题,全省还将提升整治规范力度,加强殡葬服务全过程监管,并推进公民身后“一件事一次办”改革。
来源:新华日报
编辑:曾雪琦
审核:徐晓冬